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

青年禪七之後,寫給天南寺



感謝禪七期間用心照顧我們的法師、義工菩薩們,你們總是退居幕後,默默布施自己的智慧、時間與勞力,讓我感到很慚愧。行走間常常自問:「我值得什麼?」眼下第一件能做的,是把這七天來的體會回饋給你們。

一、用自己的力量,提升人格

謝謝智慧的先輩,把聖嚴師父在多年前禪七的開示錄成影片。即使師父已捨世多年,我們這一輩還能親臨開示,猶在眼前。師父的開示,就像法鼓山一直以來給我的感覺──單純樸素。
師父教導「提昇人的品質」,從不訴諸鬼神、口號、故弄玄虛,而只是單純回到個人的方法上──禪修、持戒、拜懺、感恩禮拜等,當成日課持之以恆,就能淨化自己,活得明月朗照。

二、打坐生信心

打坐時,大夥兒都收到三樣「來店禮」了──腿痛、昏沉、妄念紛飛!即使我練習打坐已逾三年,仍常有以上狀況。這種打坐的阻礙,確實很容易讓人感到挫折,想放棄。不過近來聽了師父的開示,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。
正因打坐不容易,一個人願意持之以恆,日日精進,反而會生起一股信心來。腿痛、妄念必然,但自己如何面對?像一隻鴕鳥埋首沙堆、不見為淨?還是願意藉此觀照自己的心,認識更真實的內在?

英文有一句話說 Nothing good comes easy。因為付出的努力不簡單,才教人由衷喜悅。一位恩師也曾介紹《法華經》一句話叫「功不唐捐」,一切的努力,到頭來都不會白白浪費。

三、禪修是回到日常

小參時間,我去請教法師,下山以後,該如何時時檢視自己的進程,是退步呢,還是有所長進?「回到日常。」法師說道。

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變得更柔和了?與人交流能不能讓人更感安定,如沐春風?日常即修行,打坐雖是練心的基礎,最終須回到日常的行居坐臥,才是修行的重點。

因此,我察覺到禪七雖是以「打坐」為主軸,更多是穿插了「動禪」──如體操、瑜珈伸展、經行、出坡(打掃)、拜佛、用齋,讓我們練習無時無刻不在方法上,專注眼前,身在哪裡,心就在哪裡。

四、拜懺與感恩

師父介紹了兩種禮拜,一是拜懺,誠心懺悔自己的過錯,發願不貳過。第二是感恩,向一直被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善意,說謝謝。

拜懺的第一拜,不禁浮起雙親的身影。想到自己老大不小,還時時讓他們掛懷,在事業上不能讓他們安心,很慚愧。掉淚。

也想到自己過往某些言行疏於檢點,教看重的師長朋友傷心,甚至提不起勇氣取得原諒,心中很抱歉。過往的錯積存於心,以為時間久了就會淡化,其實總是牢記。拜懺讓我真誠表達歉意,並發願自新。

有的道歉來不及說,也沒有機會再說。師父說,那就把歉意化為利益眾生的力量。

我也謝謝我的組員夥伴,讓我自愧。出坡時,我們兩人一起刷洗鍋灶。看見有人忘了刷水溝,我身為組長還愣在一旁,他已經率先抄起刷子幫忙。

還有,我曾數次動念,「鍋灶都洗了幾回了,掛在牆上的大鍋蓋,不用洗嗎?」但總因先前沒被特別指示,就裝聾作啞,行禮如儀。後來,夥伴自己主動取來默默刷洗,讓我非常慚愧。

五、即因即果,一切唯心造

有一次,師父找了幾位美國學生,到林間闢地修築。豔陽底下整天勞動下來,想必汗流浹背,師父謝謝他們無私的付出。沒想到學生個個歡天喜地,直說道:「師父呀,我們才應該謝謝您,才能來這兒當義工呀!」即因即果,因果並生。師父說,這不是佛法嗎?一切總取決於心如何體驗。

最後,我想特別謝謝護七的演捨法師,您同聖嚴師父一樣,兼具智慧和幽默,亦師亦友。講開示常讓我們笑中帶淚。不會忘記您說過的,繳完大學學費,發現自己的戶頭只剩下一千多塊,心裡的沮喪。可是,您沒有中斷過對一位難童的認養護持。能做多少,您就做多少。如果願意,一個人力量再小,都能付出。

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

道別


和英國好友道別。分首前,我故作輕鬆說道:「我們會再見面的。」

和重要的人分別,好像總在不捨中把一份期望寄託在來日。其實,心底並沒有把握。際遇無常,能否聚首誰又說得準呢?

然後,想起前幾天看聖嚴法師的紀錄片。片中,他也向一位好朋友道別,只微微笑,說道:「我們不說再見;只願你永遠平安、健康、快樂。」

哎,只願你永遠平安、健康、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