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

菜市場新伴


早起,到師大慢跑。回來時穿越菜市場,發現有一攤位擺著我沒看過的蔬菜。前去望了望,問老闆娘那是什麼。她一一帶我認識:黑金剛絲瓜(很短)、甜菜根、馬齒莧(說是古早菜),還有紫白色澤的客家茄子,都是老闆娘自己種的。

我看小黃瓜的蒂頭是濕潤的、紅蘿蔔也還沾著泥土,原是老闆娘天未亮就到田裡用探照燈採摘。

問她是不是每天都來賣?她說自己種的蔬菜不多,能每天來是唬人的,一星期就來市場一回。

我高興地揀了些不熟悉的蔬菜,阿姨還大方削了片青椒給我,要我立嚐。果然清甜。臨走前還抓了一把九層塔讓我回家炒茄。「我的菜與別人不同。你吃,就知道了。」

喜歡她的自信,那是農人對自己作品的認識和篤定。

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

重讀王維

下課時,我陪老師走出堂外,滂沱大雨。老師先「呀」了一聲,接著若無其事去牽腳踏車,準備回校園 。我追上去,說要替她叫計程車,立刻被制止,她說已經練就一手撐傘一手騎車的功力了。知道我就住附近,師生乾脆撐著傘邊淋著雨,走過長長的同安街。

二年不見啊。

月前,發現老師將在紀州庵開一系列唐詩課程,大喜過望,畢業後還能聽老師講課嗎?報名了一堂,談王維。

在我有限閱讀唐詩的經驗中,與王維的詩句特別相應。獨處時,經常想起他的「興來每獨往,勝事空自知」,能孤獨做一件事中領略到巨大的快樂,不求人懂,也不用人懂。每個人畢竟是不一樣的,他也有屬於自己的,旁人不懂的快樂。

而他的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是自小耳熟能詳的詩句。但越熟悉,越不察背後的心境與心量。等到大一點,才對此詩添增更多敬意。也希望自我生命能夠如此

今天,我還帶著一個長久的困惑去見老師。王維有一篇文章曾批評過陶淵明,說他不忍一時之慚,罷官求去,結果又落入不得不向人乞食,拙於開口的窘境。我覺得矛盾,這二位是我喜愛的詩人,且王維年少也寫過〈桃源行〉詠嘆陶筆下的桃花源,感覺受他沐化頗深,他如何一下推崇他,一下又批評他?

老師聽罷,說:不錯王維的確是喜愛陶淵明的。但「愛」絕不等於等於「神化」一個人。這個社會經常鼓吹的「愛」是追求力度、撲火式的一味去愛。事實上,盲目的愛讓我們根本認不清對方,遑論深刻。理性,才能幫助深情。

王維對淵明的愛是理智的,他批評陶「忘大守小」,主因陶讓一時小我主宰了大我:是不是一定要掛官求去,才能獲得自由?陶也說過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」,那麼這份心境可不可以推廣一層?

在王維心中,「高門甲第,畢竟空寂」,官場也罷,外在的形式,無可無不可;王維叩問的是內心的自由,才是真正的自由,與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的精神一致。一切,都源自於你本身。

要達到,多麼難。人畢竟有這麼多的小我要去超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