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

失與成

反省了自己對「成功」與「失敗」的詮釋,竟不免落入狹隘。誠然,人以為自己在操縱語言,卻未料成襲的語彙也會返過頭來限定自己的思想。

例如,一件事的「成功」與「失敗」,我們總慣用結果來論定。不論過程曾經芳草鮮美,柳暗花明,只要結果不如預期、不能獲得旁人嘉許,在我們心中立刻被貶為「失敗」。失與成本身即是種「二元對立」的價值觀,其實,任一件事豈有純粹的失敗與成功?

一如《紅樓夢》開卷所安排的人物住在「十里街」內的「仁清巷」。歐麗娟老師就此曾經說過:

要到「仁清巷」必得經過「十里街」才能轉進去,而從「仁清巷」一出來就是「十里街」。從脂硯齋(紅學點評家)所提示的「十里」是諧音「勢利」,「仁清」是諧音「人情」,那麼這個安排就是在暗示「勢利」與「人情」互相依倚交織的關係:真正的人情必須通過勢利的考驗……而勢利若有品德作根柢,則聰明機智、手腕靈活之類的心機未嘗不可以變成正面的幫助,讓人更懂得體貼而促進人情的溫暖。(《大觀紅樓》母神卷,頁492)

同樣,失敗與成功的關連,難道不是「失敗中有成功,成功中有失敗」嗎?單單以結果並不能抹煞過程——或者該說,過程就是結果。

因此,任意論斷一件事的「失敗」與「成功」,情緒因此跟著大悲大喜,都失之於單純。過程涓滴積累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反省的基石,尤其後者教人體會和收穫得更多,甚至可以成為將來的助緣。那麼,它的本質還是「失敗」嗎?

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

紫藤廬春茶



週末與大學恩師和同學們約在紫藤廬喝春茶。進房前大夥兒正把鞋擺上鞋櫃,老師見狀說:「還是囉嗦你們幾下,鞋要這樣擺才對。」她把「鞋頭」轉向朝外,說這樣不僅好看,一會兒人潮散會,也才好找對嗎?

我當下聽了感動。一直以來老師教我們大事小事都要懂得思辨。大節小節,她也願意多提點一些。我出社會以後更懂得,願意講你的是真為你好的人。

席間聽聞點評,也想起近期的感悟,分享如下:  

一、被點評時,要有所反應
過去有幾次我被老師點評,總當場傻愣在那兒,面如白紙。可能心下正在琢磨,卻把老師晾在眼前,不知我到底懂了沒有、理解幾成。

老師教溝通課時再三強調,溝通時聽話者「校準」的重要。因為雙方對於「辭彙」的理解程度有差,必須經過校正,才能趨於一致。較好的作法應該是,回應:
  1. 「我懂了,您的意思是……」
  2. 「我稍微懂了,但還須一點時間理解,再跟你確認好嗎?」
  3. 「抱歉,我不大懂,可以請您再說一次嗎?」
不論在哪種情境,都讓對方知道我的狀態;進一步追求「舉一反三」,把聽見的道理連結到自己的生活實例,回饋給對方。不僅知道你已經懂了,你的具體情境可能也是養分,反過來加深對方對原本道理的認識,教學相長。

二、人事的融洽關鍵,在於「溝通能力」

今年過年回家,看見爸媽幾次的爭吵。旁觀緣由,經常是溝通方式不當,或手段不足。

例如, 母親年節初次買了「烏魚子」回來料理,正在廚房傷惱筋怎麼切才好。父親見狀,不停叨唸道:「網路上有這麼多影片嘛不看?」接著,才將查詢好的影片遞給母親,一時氣氛尷尬。

我見父親原意想與母親分享如何做,卻因語帶質詢,徒費美意,引來不快。

也見意見分歧時,父親與母親大聲。後來是哥哥提醒,當一件事情讓你動氣時,不要怪別人,那反映自己眼下的「溝通手段」不足,才只能用「生氣」這最後一步來解決。

「隱忍」與「動怒」之間其實還有很多灰色地帶 ,應該要學習更多的應對的技巧與方式。

想起前陣子,我在公司也處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,客戶不停打電話進來申訴,搞得自己非常惱火,對客戶很厭煩。後來想想,原因確實不在別人,是自己不知如何應對,心慌,惱怒。

因此今天聽老師說,「溝通課」在大學中缺席;甚至在許多人一生中缺席,心有同感。遂發心要多學習,增進一家的溝通效果。職場或家庭融洽的根本都在「溝通能力」。

三、「當你覺得一切沒問題時,才是大問題。」
席間還結識照允學長,iHealth政昇藥局的創辦人。與之長聊,對他這一句話印象深刻。他說當領導的不怕有問題,只怕問題不來;一切如常,最讓人不安。問題至少反映哪裡不足;但一切如常,卻不知暗潮洶湧, 海嘯來時已然不及

由此想起了「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」,是老師以前的勉語。 當你覺得一切安穩、沒問題時,是過度自信「如常」了。能心懷無常,才能勇敢接受「變故」,此生唯一的真理。

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

捨船

蔣勳曾經介紹過〈桃花源記〉,說「便捨船,從口入」六個字非常美,簡潔俐落,卻是人生最難做到的事。一個人擁有什麼,他的限制也在那裡。漁人如果不肯捨下熟悉船筏,率爾離開,終無桃花緣。

生命進境的關口,能不能躍入,取決的往往是「捨」,而非得。願意捨下現有的、安穩的、熟悉的、依賴的,去探索未知的、冒險的、可能走投無路的衢道,多探進一步,才有發見新機的可能。

自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