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

紫藤廬春茶



週末與大學恩師和同學們約在紫藤廬喝春茶。進房前大夥兒正把鞋擺上鞋櫃,老師見狀說:「還是囉嗦你們幾下,鞋要這樣擺才對。」她把「鞋頭」轉向朝外,說這樣不僅好看,一會兒人潮散會,也才好找對嗎?

我當下聽了感動。一直以來老師教我們大事小事都要懂得思辨。大節小節,她也願意多提點一些。我出社會以後更懂得,願意講你的是真為你好的人。

席間聽聞點評,也想起近期的感悟,分享如下:  

一、被點評時,要有所反應
過去有幾次我被老師點評,總當場傻愣在那兒,面如白紙。可能心下正在琢磨,卻把老師晾在眼前,不知我到底懂了沒有、理解幾成。

老師教溝通課時再三強調,溝通時聽話者「校準」的重要。因為雙方對於「辭彙」的理解程度有差,必須經過校正,才能趨於一致。較好的作法應該是,回應:
  1. 「我懂了,您的意思是……」
  2. 「我稍微懂了,但還須一點時間理解,再跟你確認好嗎?」
  3. 「抱歉,我不大懂,可以請您再說一次嗎?」
不論在哪種情境,都讓對方知道我的狀態;進一步追求「舉一反三」,把聽見的道理連結到自己的生活實例,回饋給對方。不僅知道你已經懂了,你的具體情境可能也是養分,反過來加深對方對原本道理的認識,教學相長。

二、人事的融洽關鍵,在於「溝通能力」

今年過年回家,看見爸媽幾次的爭吵。旁觀緣由,經常是溝通方式不當,或手段不足。

例如, 母親年節初次買了「烏魚子」回來料理,正在廚房傷惱筋怎麼切才好。父親見狀,不停叨唸道:「網路上有這麼多影片嘛不看?」接著,才將查詢好的影片遞給母親,一時氣氛尷尬。

我見父親原意想與母親分享如何做,卻因語帶質詢,徒費美意,引來不快。

也見意見分歧時,父親與母親大聲。後來是哥哥提醒,當一件事情讓你動氣時,不要怪別人,那反映自己眼下的「溝通手段」不足,才只能用「生氣」這最後一步來解決。

「隱忍」與「動怒」之間其實還有很多灰色地帶 ,應該要學習更多的應對的技巧與方式。

想起前陣子,我在公司也處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,客戶不停打電話進來申訴,搞得自己非常惱火,對客戶很厭煩。後來想想,原因確實不在別人,是自己不知如何應對,心慌,惱怒。

因此今天聽老師說,「溝通課」在大學中缺席;甚至在許多人一生中缺席,心有同感。遂發心要多學習,增進一家的溝通效果。職場或家庭融洽的根本都在「溝通能力」。

三、「當你覺得一切沒問題時,才是大問題。」
席間還結識照允學長,iHealth政昇藥局的創辦人。與之長聊,對他這一句話印象深刻。他說當領導的不怕有問題,只怕問題不來;一切如常,最讓人不安。問題至少反映哪裡不足;但一切如常,卻不知暗潮洶湧, 海嘯來時已然不及

由此想起了「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」,是老師以前的勉語。 當你覺得一切安穩、沒問題時,是過度自信「如常」了。能心懷無常,才能勇敢接受「變故」,此生唯一的真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