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

一位來自阿富汗的農婦


幾天前在臉書看到一則報導阿富汗露天黃沙的考場上,許多學生正端坐在木椅上,振筆疾書。他們正參加大學聯考,一場可能決定人生方向的戰役。

考場安靜,只有窸窸窣窣的作答聲。忽然,人群中爆出孩子的大哭,所有人都擺頭過來。原來是一名考生媽媽,膝上臥著一個寶寶,她們一同參加這場考試。這名媽媽是來自偏遠鄉村的農婦阿瑪迪。

阿瑪迪嘗試安撫寶寶,無用,寶寶耳朵犯疼,止不住哭鬧。怕打擾到其他的考生,阿瑪迪帶著寶寶到後頭,席地而坐,一邊低聲安撫腹中的寶寶,眼睛則繼續聚焦在試題上,專心作答。監考老師把她的神情拍了起來。

阿瑪迪今天是如何來到考場的?徒步走了2小時多的山路,再轉搭9小時顛簸暈眩的車,才抵達這裡。 

在阿瑪迪偏遠的村落,所有人以種植小麥、玉米和馬鈴薯換取微薄的收入。女性多半是文盲,被視為次等公民。

後來有人問阿瑪迪,積極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?阿瑪迪回答:「我想成為一名醫生,為家鄉的女性服務。」


讀完這則報導,心裡有好多反省。想起前陣子心中有轉職的困惑,一直很不安穩,腦中二股聲音在打仗。向一位老師尋求意見。他沒正面回答我,只問我的初衷是什麼?

「探索自己。」我答道。

老師聽了接著說,初衷是「原始發心」……通常是「無私利他」的付出,如此才能由自心貫徹到底,不牽扯其他條件的左右。

我當時聽得懵然。但現在讀到阿瑪迪的故事,似乎懂了。
  
阿瑪迪能如此堅毅地求取「教育」,因為她的初衷是「為家鄉的女性服務」,努力的根由背後是有一群人,讓她一心一意去奮鬥。因此,歷時2小時路程、9小時的顛簸車、邊哄孩子邊考試,說得上什麼辛苦呢?

這才是老師說的,出於無私利他的付出,因而能將力量貫徹到底。學習最終的目標一定是轉向眾人,成為一座穩固的橋讓人走過,而非一直環繞著我我我我。

讀了阿瑪迪的故事,再反觀自己生活於都市,如水一般的教育資源,打開就有。日日取用,不免輕忽起來,慚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